关于万向

你的位置:万向注册 > 关于万向 >

我们能做什么?该做什么?

发布日期:2024-07-02 00:33    点击次数:115

看着这个题目,久久不知从何下笔。

“百年未有之大变局”这样一个概念已经在脑子回荡很久了,不知不觉间真的已经入局了。

有一天早上和一个广州的同学通电话,她说最近很忙,我说忙了好啊,她说忙着把公司变小一些,原来的办公室500平米,现在变成了200平米,去掉一些公摊面积感觉好小,她说现在感觉就是有点不知怎么往下走了,公司运转很不容易。员工、客户似乎每个人都带着脾气来又带着脾气走,真的很累。

我感觉像她这种感觉的小老板应该不是少数,想当年她可是我们同学中那个斗志昂扬意气风发者。其实,每个当下只有做好确定性的事,才能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事。电话结束的时候,我说了一句“知天命,尽人事”来安慰她。她表示只能这样啦。

所谓变局,一定是全方位的前所未有的变化局面,那也说明所有人都将成为一个变局中的“无可逃于天地之间者”。这样的变局,作为一个个体的我们,又该如何参与其中改变社会呢?

我相信这是很多人想问的话。

这话听起来有些雄心壮志,其实这就是我们的人生。一个社会的变化需要的正是一群这样的人。只有相信“个人可以而且能够改造社会”的人才能有序地、稳健地参与到这样的一个变局之中。

当然,我们也可能有人会说,个人势单力薄,无法与社会抗衡,改造社会几乎是不可能的。这是事实也很真实。当我们从一生的生命刻度来看待这样一个变局的时候,个人能改造社会又有了事实的依据。

古人读书破万卷,如今读书破内卷。这几年“内卷”“躺平”成了网络、生活热词和现实真实。有了这个情况,那我们该怀疑这个时代还是要夸耀这个时代呢?其实每个时代都有类似的现象。我们身处的这个大时代,好东西很多,不好的东西也很多,这些都是相互的。老子不是早就说了吗?

老子曰:“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;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故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形,高下相盈,音声相和,前后相随。”

这是老子观世界的方法论,有了这样的方法论你才会凡事从容。因为你知道,天下皆知美事之为美事而恣意争逐之,这样也就变成恶事了。这就是老子从现象界的经验告诉我们,这个世界普遍存在着相反相成、正反互彰的理则。

同时老子也告诉我们,这个世界总是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去做的。你去做事的时候,一定要常记这样的方法论法则: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。这句话背后大有深意,你不仅需要决心而且还需要勇气。

因为这是一种温和而坚定、悲悯而宽恕的力量,这也正是这个时代需要的价值观。

当你不知道将来做点什么事时,记得要向孔子老子借智慧,静下心来读点他们的书,用心体悟他们的话,这样对你在这个变局之中如何安身立命一定是大有用处的。

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,当你发生改变时,意味着社会也随之改变。当然,这种变化很微小,但它在客观上都是真实的。

如果我们用老子的世界观来理解,社会之变是形而上的绝对的永恒的“道”,个人之变就是形而下的相对的阶段性的“可道”。

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的“社会之变”,尤其互联网乃至物联网时代,也就带来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的“个人之变”,当这样的变化通过纠缠现象积聚到一定阶段时,就会引发一场“百年未有之大变局”。

我们能做什么?我们该做什么?首先要做的就是先要成为自己,然后你才能成就自己,进一步再成就他人。这句话是孔子他老人家告诉我们的。

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天平”,这是北宋大儒张载的崇高情怀。“为往圣继绝学”的“绝学”又是什么呢?如今的时代特别需要这样的“绝学”,你只有明白好社会从何而来,你就明白“绝学”的价值了,你就知道其实就是“以己任为天下”的高尚情怀。

“为天地立心”说的是我们需要有一颗像“道心”一样的“人心”,就是那颗“温和而坚定、悲悯而宽恕之心”。

“有管理有自由”,这是《中庸》的核心智慧。“管理好自己,就是最好的管理!”这是西方管理经典理论。

一个不守时、连自己都管理不好的人,很难在这个变局之中拯救自己。现代的精致利己主义者,讲起自己的优点来头头是道,口若悬河;讲起自己的缺点总是躲躲闪闪,含糊其辞。

“为生民立命”,你只有找到你的兴趣与使命,才能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平衡好,不然理想与现实一定会隔着一个“长安三万里”。

“很多人花一辈子才弄明白的道理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实在太少。温暖的阳光、清新的空气、松软的泥土,这些不需要争取便可得到的大自然的恩赐,我们却在用一生的奋斗远离它们。”这是海明威的真知箴言。

什么是我们一生的选择与期许呢?你找到你的兴趣了吗?你找到你钟爱的事业了吗?你找到你喜欢的伴侣了吗?这一定是我们常常需要追问的。

庄子说:“生亦何欢,死亦何苦。因爱生忧,因爱生惧。若离于爱者,无忧亦无惧。”生死之间,正是我们近乎茫然的今生今世。心有所想,身体力行,知行合一,那便是生命的意义所在,正是“为生民立命”的现代表达。

孔子曰:“《诗》,可以兴,可以观,可以群,可以怨。迩之事父,远之事君;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。”

“风、雅、颂、赋、比、兴”,多美好的人生情怀。孔子的“兴、观、群、怨”价值观难道不值得我们去践行吗?人需要有独立精神,只有你精神独立时你才可以去兴,去观,去群,去怨;只有这样你才不会迷失在功利世界之中,而找不到回家的方向。

所以,孔子讲“不学诗,无以言”。独立精神的养成,不是靠碎片化的知识,网络化的信息,瘟疫化的流言,痴迷化的拜金,情绪化的婚姻,而是需要“从心所欲而不逾矩”的持久“修身”才能实现。

人是时间动物,当你失去了时间维度也就失去了自由,而只能在空间的牢笼中挣扎。所以,孔子很重视时间维度,孔子在《论语·子罕》中说:“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。”因为相信时间,你才知道一辈子什么最重要,你才会知道如何从容做事情,从容过日子,从容交朋友。

其实,孔子早就给中国人的生命做了时间规划:“吾十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

学什么?学做人,学做事。讲的是万物始生的状态,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;

立什么?立身,立业,立家,讲的是阴阳化合的状态,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,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;

不惑什么?一个“不”字,是强大自我的表征,对外明白了社会,对内明白了自己,对自己明白了责任,讲的是深刻稠密的状态;

知什么?知道了命运的轨迹,知道了人生的定位,知道了未竟的责任,不怨天,不尤人,不懈怠,讲的是显现于外的状态;

顺什么?看透了人生,看透了生命,看透了名利,讲的是止息固定的状态;

欲什么?顺其自然,随遇而安,坚守边界,讲的是更换交替的状态。

这就是中国人的此世性格,中国人在意的是此世之饱满,此世之灿烂。

中国人的人生模式是孔子和老子一起定义的,孔子老子一起又为中国人的主流三观做了定义:达则兼济天下,自强不息;穷则独善其身,厚德载物;谦谦君子,卑以自牧,文质彬彬。

这就是中国人的主流三观、三个字:乾、坤、谦。

这是两千五百年中国人的追求平衡、合理、可持续发展的生命模式。

生命靠修,健康靠行,人生就是一场修行。每个人来到人间皆有自己的时、位、气。我们常说的低层、中层和高层说的就是位,就是我们在社会上的生态位。古时有士农工商,这就是生态位。只要对自己的生态位清晰了,生命才会时刻清醒。如果不能清晰自己的生态位,有可能只会随波逐流。

每个人既有自己的先天位,也有自己的后天位;既有自己的潜龙位,也有自己的现龙位、惕龙位、跃龙位、飞龙位和亢龙位,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认知位。认知位又包括知识位、能力位、智慧位和大自在位。